最后10 多家报侥幸心理的供应商、贸易商等的供应材料款、预付货款、担保款受牵连被套住,“舍弃了孩子没有套住狼”, 损失惨重。据了解目前他们仍有7成多、近2亿应收款没有收到,且希望渺茫。
2012年,华东钢材贸易领域出现了大面积经营危机,三分之一的钢贸企业倒闭。据不完全统计,华东钢材仓储领域发生了上百起“重复质押、空单质押”等类型的信贷案件,严重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重挫了钢材仓储企业的诚信度,给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和金融系统造成了较大的冲击,以至银行方面出现“防火防盗防钢贸”流行语。
同样作为大宗商品的塑料原料,现状与钢贸差不多。整体的行业环境,特别是从2010年开始,全球石化行业产能剧增,加之国内经济不景气,下游需求严重萎缩,长期供大于求,而且严重失衡,部分石化本身已经面临重组和破产的境况。
同时随着塑贸行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水平的提高,市场行情越来越透明,决定市场行情的,已经由早期的石化企业联盟、贸易商联盟等具体业态,让渡为看不见、摸不着,但谁不也否认它的存在的东西--供求关系。
而且,当下的主力从业者,伴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80、90后逐渐上位,成为贸易行业的主要操盘手或老板,他们的IT思维,他们创新的经营理念,使得塑料贸易业态更加变化莫测、更加复杂,塑贸经营的赢利能力已经不单决定于资金规模与企业实力、企业经销权限等,而更多决定于对未来行情的判断、商机的分享与协同、商业模式的创新等。
而华南银行业者,对塑料贸易行业了解还保留在2010年以前:工业粮食、经销企业营业额大、现金流充沛,行业年均利润率超过30%等。
实际上,今年塑贸行业的年利润率已经低于目前华南个别商业银行对塑料贸易行业的融资成本,平均年息10-18%。
在政府要求银行支持中国的实体经济、支持中小微企业政策要求,以及塑贸行业融资客观需求规模大,但质押要素比较薄弱等现实条件下,各银行纷纷推出了各具特色的融资服务产品:现货质押、联保联贷、种子基金、行业共同基金、大额信用卡等,各个融资方案都有不同比例的保证金要求,有储有贷,一举两得。
同时随着银行业本身业务竞争的加剧,个别银行不免采取比较激进的作法延揽客户,如对贷款人的资质要求、企业的质押条件、质押物的真假确认等采取了变通措施,甚至对贷款人提供的假资料等视而不见,等等。
业内人士称,在佛山、东莞,塑贸、钢贸、家具等行业,大量的联保联贷等,已经有个别出了问题,但相关单位不敢上报,捂的同时争取想办法解决,或内部消化掉。
东莞目前各个商业银行给塑贸行业的融资规模多为1到两亿,个别银行超过2亿,总体额度超过20多个亿,而市场的现货存量,也就30多万吨,连部分银行人士也认可,银行才是目前东莞塑贸行业真正的货主。
类似前面汕头的例子,华南塑贸行业融资出问题,是迟早的事,关键是什么时候爆发?爆发时谁被套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