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家透露,有涉及原材料交易的企業,於人民幣貶值前向逾20間銀行購買對沖產品,包括人民幣比率平價遠期合約(Ratio Par Forward,RPF)及累計期權(Accumulator)等,正面對無法承受虧損壓力,涉事銀行跨行會議討論時,提出低至一至兩折回收客戶欠款,個別銀行隨即反對並退出會議,令談判破裂。
由於涉事企業冀透過人民幣對沖產品作為投資用途,性質不屬於貸款,交易前並無向銀行全面及仔細披露持有的合約風險總額及細節,意味多間銀行在企業「爆煲」前互不知情,終令涉及銀行數目高達逾20間。